首页 > 金融服务 > 地方金融

迈好开局第一步 银行业助市场主体增活力

2021-01-08 10:27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记者 周萃 浏览击量:

让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充分激发亿万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对于“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金融支持不可或缺。记者近日从多家银行了解到,202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继续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努力满足各类市场主体的金融需求,尤其是把融资重点放在普惠金融、民营企业、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确保实体经济发展保持充足动力。

推动市场主体创新发展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信贷资源投放力度,优化信贷结构,用好信用贷款、融资担保、政策性贷款、贴息、应收账款融资、产业链融资等各类融资渠道,努力满足各类市场主体的资金需求。

“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实体经济对高质量金融服务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银行研究室副主任王刚表示。

业内专家表示,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需要发挥好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确保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投入实体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加大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支持,信贷不仅要有量的增长,而且更要有质的提高。加快科技创新依靠千千万万的市场主体,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形成一批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的领军企业。更好服务市场主体创新发展,金融业应更加关注头部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加大对高端制造业、创新型企业和引领性产业集群的融资支持力度。

“对银行业而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服务科技创新的手段与工具。在政策性金融领域,研究设立专门支持基础领域科研创新的政策性银行或基金,提供更多中长期资金支持。在商业性金融领域,坚持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快推进银行业内外部投贷联动政策落地见效,在银行系金融控股公司框架下整合旗下各类机构特长,协同完善全周期精准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王刚表示。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事关“十四五”时期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培育一批掌握高科技农业技术的市场主体。业内专家表示,未来需要探索金融支持高科技农业市场主体的有效路径,加大对林下经济、板下经济、生物种业、现代农机、智慧农业等农业科技领域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

为小微民营企业提供有效金融支持

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是数量最多的市场主体,必须保护好、发展好,为经济发展厚植基础。

业内专家表示,“十四五”时期,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将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因此,聚焦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仍将是银行业“十四五”时期的关键任务。

“尽管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远高于全口径贷款增速,但是从占有的信贷比重看,还低于小微企业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地位。因此,困扰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仍需要下大力气解决。”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副院长赵庆明表示。

王刚建议,未来应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单列信贷计划、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等方式保障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必要资源投入,在先行推动缓解融资难的基础上,坚持风险定价和商业可持续原则,循序渐进缓解融资贵;推动有序实现“一二五”目标,提高银行业对民营经济信贷支持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贡献的匹配度。

“十四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提升金融科技水平”。未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将线上大数据与线下数据充分整合,改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让中小微企业从银行可以获得更多信贷支持。

强化对产业链核心企业支持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金融业金融机构要抓住产业链上核心企业这一关键主体。

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遭受冲击。在这一背景下,确保我国产业链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业内专家表示,发展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产业链金融,银行业金融机构既要在全产业链金融上“布好局”,也要在产业链核心企业上“落好子”,通过产品创新、内外联动提供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向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提供集成化金融解决方案。

“拓展新型产业链条,探索与核心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方、互联网供应链平台的全产业链合作新模式,切实提高金融与供应链的协同性,有效支持产业链在稳定、完整的基础上迭代升级。”王刚表示。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产业升级的核心是制造业的升级,未来一段时间,金融资源配置需要适度向制造业倾斜。当然,金融资源向制造业的倾斜,并不是简单的制造业贷款规模的扩张,同时也应该伴随着金融业务模式的创新。

“在产业数字化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打造数字化的产业金融或供应链金融场景,这将成为未来产业金融发展的主要路径。” 曾刚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