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服务 > 融资对接

着力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

2021-01-15 08:52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记者 马梅若 浏览击量:




更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仍是今年金融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久前召开的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精准滴灌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金融系统将进一步强化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型的现代金融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继续支持好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

2020年,向实体经济让利目标已实现。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过去一年里,按照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的要求,人民银行通过贷款定价利率的引导,推动银行贷款利率显著下行,大幅降低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2020年,设立3000亿元抗疫保供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复工复产再贷款再贴现,增加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出台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精准扶贫、制造业、绿色产业等信贷支持力度,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取得预期效果。

2021年,如何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如何构建一套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实现精准滴灌

在多项政策的有力支持下,2020年,我国成为全球率先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也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当前,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相对大企业而言,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薄弱,承受了更大经营压力。

在此背景下,用好结构性政策工具、加强精准滴灌意义重大。“货币政策工具既发挥着总量调节功能,也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专家表示,当前,小微、“三农”、绿色产业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最需要资金,这就要求央行综合运用并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流动性更有效率地流向这些领域。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持续的恢复性增长,但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小微企业经营仍面临一定的困难和压力,延续上述政策工具有利于进一步夯实中小市场主体经营恢复的基础。”

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分析师王静文也建议,未来在结构优化方面,一方面,可进一步发挥好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和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可以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

优化风险评估机制 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

除了善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还可通过考核机制调整、制度创新等多重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易纲在上述采访中提到,2021年,要鼓励银行综合评价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水平,降低对抵押担保的依赖。

一直以来,信息不对称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一大主要原因,而缺乏抵押、担保物进一步放大了其融资困难。为缓解上述问题,人民银行致力于推动以应收账款融资等为代表的供应链金融。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早在2013年,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就建成了服务于动产融资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开展线上供应链融资提供信息确权的登记服务。疫情期间,该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此前介绍,2020年以来,该服务平台已经促成了中小微企业融资将近2万亿元,而且这个规模还在持续、快速增长,为疫情期间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超预期的支持。

自2021年1月1日起,人民银行全面承担全国范围内的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工作,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具体开展服务性登记工作。“这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动产和权利担保融资效率,便利企业融资,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有专家认为,在此前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试点中,民营和中小微企业新增担保登记业务占比超过95%、融资金额占比超过8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